DB51∕T 3185-2024 中高海拔山地徒步旅游道建设和服务规范(四川省)
ID: |
7D040B6934654E7B985D84185D3F5E2D |
文件大小(MB): |
0.37 |
页数: |
10 |
文件格式: |
|
日期: |
2024/9/3 |
购买: |
文本摘录(文本识别可能有误,但文件阅览显示及打印正常,pdf文件可进行文字搜索定位):
ICS 03.080 ICS 03.080,CCS A 16 CCS A 16,四川省地方标准,DB51/T 3185—2024 DB51,中高海拔山地徒步旅游道建设和服务规范,2024-07-19发布 2024-08-08实施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I,目 次,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规范性引用文件 规范性引用文件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3 术语和定义 术语和定义 术语和定义 ..1,4 建设要求 建设要求 .. 1,道路选址 道路选址 道路选址,...1 4.1,道路设计 道路设计 道路设计,...1 4.2,配套设施 配套设施 配套设施,...2 4.3,5 服务要求 服务要求 .. 3,服务 人员,...3 5.1,服务内容 服务内容 服务内容,...4 5.2,服务质量 服务质量 服务质量,...5 5.3,安全保障 安全保障 安全保障,...5 5.4,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7,II 前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提出、归口并解释,本文件起草单位 本文件起草单位 本文件起草单位 :四川旅游学院 :四川旅游学院 :四川旅游学院 :四川旅游学院 、邛崃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 邛崃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 邛崃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 邛崃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 邛崃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 邛崃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 邛崃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 、中国共产党都江堰市委员会宣传 中国共产党都江堰市委员会宣传 中国共产党都江堰市委员会宣传 中国共产党都江堰市委员会宣传 中国共产党都江堰市委员会宣传 中国共产党都江堰市委员会宣传 中国共产党都江堰市委员会宣传 中国共产党都江堰市委员会宣传 部、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重点实验室高原山地装备与智能技术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重点实验室高原山地装备与智能技术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重点实验室高原山地装备与智能技术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重点实验室高原山地装备与智能技术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重点实验室高原山地装备与智能技术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重点实验室高原山地装备与智能技术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重点实验室高原山地装备与智能技术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重点实验室高原山地装备与智能技术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重点实验室高原山地装备与智能技术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重点实验室高原山地装备与智能技术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重点实验室高原山地装备与智能技术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重点实验室高原山地装备与智能技术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重点实验室高原山地装备与智能技术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刘勇、王冰、李小玲、王燕林、李晓林、胡曾艳、向仕富、邓超、陈玲、周杨何丽,1,中高海拔山地徒步旅游道建设和服务规 中高海拔山地徒步旅游道建设和服务规 中高海拔山地徒步旅游道建设和服务规 中高海拔山地徒步旅游道建设和服务规 中高海拔山地徒步旅游道建设和服务规 中高海拔山地徒步旅游道建设和服务规 范,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中高海拔山地徒步旅游道的建设要求、服务要求,本文件适用于面向社会开放且具有管理主体,海拔为1500m~5000m的山地徒步旅游道,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0001.1 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第1部分:通用符号,GB/T 10001.2 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第2部分:旅游休闲符号,GB/T 10001.9 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第9部分:无障碍设施符号,GB/T 15566.11 公共信息导向系统 设置原则与要求 第11部分:机动车停车场,GB/T 18973 旅游厕所质量要求与评定,GB/T 31383-2015 旅游景区游客中心设置与服务规范,GB/T 31706 山岳型旅游景区清洁服务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鞍部山道 saddle mountain trail,位于相连两山之间,呈马鞍形平缓区域的山道,4 建设要求,道路选址 4.1,4.1.1 选择资源优势明显、景观特色突出、生物种类多样等特点的中高海拔山地区域,4.1.2 应避开山地生态系统脆弱且易遭破坏的区域,如重要植物群落及野生动物经常活动的区域,4.1.3 应避开易发生崩塌、滑坡、地面沉降以及雷电、风雪、洪水等地质灾害与气象灾害的区域,4.1.4 宜优先选择古驿道、鞍部山道、森林防火隔离带等原有路径,道路设计 4.2,4.2.1 宜考虑道路建设的安全性、便利性、可实施性,满足徒步者的健身与观光需求,4.2.2 道路坡度宜适中,避免道路过于陡峭,4.2.3 应设置多个出入口,易于实施救援、维护,方便人员快速撤离,4.2.4 宜结合地形地貌设计主路与多条支路,方便游客分流,2,4.2.5 宜保留原有路面或使用碎石进行铺装,台阶可用石条、木板等进行加固,不改变原貌特色,4.2.6 道路沿线宜设置观景平台、动植物观察点及科普教育设施,4.2.7 应在道路设计中融入当地文化元素,加强对道路沿线文化景观和历史遗迹的保护,4.2.8 道路容量设计宜考虑当地环境容量与游客流量上限,4.2.9 应衔接所在地国土空间规划、自然生态保护区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国家公园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要求,配套设施……
……